发布时间:2021-02-27 05:30:24 阅读量:104 作者:昊然
当然,更残忍的主要在于经济压力社会保障信息化。有人评价“以房养老”政策,认为它意味着“前半辈子挣钱买房,后半辈子卖房养老。”这样描述的一生图景难免有些悲惨:“年轻时,贷款买房,奋斗二十年、偿还贷款利息,终于获得房产。年老后,以房养老,抵押贷款二十年、扣除贷款利息,拿回来自己的钱,又失去房产。”
谁来养老,怎样养老,提及养老话题,这样的问题无法回避。观察不难发现,它屡屡成为舆论焦点,经常是围绕政府的角色定位。社会环境变迁,养老政策随之变更,从传统的养儿防老到政府养老,再到养老不能靠政府,如今推迟退休年龄,“以房养老”,一些好事者难免要旧事重提,调侃政府“养老爽约”。
在一些人看来,“以房养老”政策的惊悚之处,首先并非因为它的巨大成本,而在于,无论是政府养老还是政府帮忙养老,都意味着政府是一个充满父爱的角色,而在“以房养老”政策中,政府成为旁观者。对此,民政部表态称对“以房养老”存在误读,不代表政府不管养老。
理性的人会传播国际经验,认为它不是新鲜事物,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推行多年,是养老政策的一大支柱,加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似乎在此时借鉴国际经验已是水到渠成,但现实中并不那么容易。
民众部回应称“以房养老”是高端化服务,属自主选择行为。如果这一政策的唯一成本在于房产,如果政府对养老政策支持不足,那么很难说它是高端化服务。当前,房子是很多人最为重要的财产,而且它与家庭相互依存,“有房才有家”的观念仍然很普遍,当出于养老目的而抵押房子,这无疑将与传统观念产生冲突。
这样的解读可能偏离了政策实质,与实际情况难免有出入。这正是养老话题的舆论表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策背景,“以房养老”看似充满政策智慧,但这种单兵突进的改革很难得到广泛认可,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前的养老双轨制,不公平现象难免要被提及。养老话题的任何风吹草动,舆论都可能最终回归到双轨制这一政策弊端。
在双轨制未废除前,今后任何市场化养老的尝试都有可能受到质疑。问题归因往往很简单,民众的情绪,舆论的反响,无非是借题发挥,过去政府对养老的承诺,如今演变为民间“再老也要养政府”的调侃。社会形势在变化,养老压力显而易见,政府的角色可能也要变,关心公共治理的人们不会忽视这些变化,但相比较而言,先解决哪些问题后解决哪些问题,民众对此或许更感兴趣。(何小手)
又现“僵尸车”!在包河区上派路与桐城南路交叉口,三辆车停放在路边一年多了,且占道停放,无人管理,这让家住南七的卢先生看不下去了,向本报打进电话。
跟陈岩渐渐疏于联系是从2011年3月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那一次,陈岩表示因为某些外力原因,他不能前往救援社会保障信息化。那时的近两个月以后,我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本来(记者注:此为原文,应为“本人”)因工作需要特换此电话号码,13880248×××”,落款为“四川应急志愿服务总队陈岩”。
近日,一张照片在网上盛传:照片中,蓝天、碧海、沙滩和嬉戏的孩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图中背景却是宁波市区的湾头大桥。细心的网友发现,“这分明就是姚江水域嘛!”。原来连日的高温,致使流经市区的姚江水位明显降低,裸露出了一片天然的“沙滩”。
记者了解到这个小区多是一些两室一厅的户型,月租金150元,而按照西安市规定申请廉租房,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社区开出的城市低保户证明,2013年西安市公布的低保户每月每人最高收入为430元,如果一家低保户中三个人都有工作能力,这个家庭的月收入就是1290元,可拿着这样的月收入,能够买车养车吗?在暗访中小区的大部分人对国家廉租房方面的规定心知肚明。
商品住房供销比(上市面积与销售面积的比值)是判断商品住房市场实际供应与实际销售是否处在合理状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不应小于1,其合理取值应在0社会保障信息化.8~1.2。大于1表明供大于求,住房价格涨势趋缓;小于1表明供不应求,市场可能会出现供应短缺,住房价格将上扬。数据显示,西安市主城区住房2009年~2012年累计上市面积5592.01万㎡,累计销售面积5069.18万㎡;供销比为1.103∶1,处在正常合理状态,说明西安本地市场住房供需基本匹配,住房供应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对价格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晋城市公安局最近邀请社会各界召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提出今年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工作思路,即:进一步放宽中心城市、放开城镇、六大产业片区和20个中心镇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户口基本迁移为原则,取消落户门槛,剥离附着于户口上的各种功能,淡化居民户口登记性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鼓励和吸引农民进城转户。(晋组文)
上一篇: 柴达木盆地扶贫干部的“扶贫路”
下一篇: 河南3岁女童重病去世 家属拒透露筹款金额和剩余资金